在民间三层古建式石雕土地公庙是非常壮观的廟宇,以土地公為主祀神的廟宇佔大多數,有所謂(田頭田尾土地公),便是在表示土地公的數量之多,隨處可見。也許土地公廟太多太平凡了,歷來有關土地公廟的研究卻不多,討論臺灣土地公廟與古代社祭的關係。事實上,土地公的蹤跡並不僅見於田間,在其他地方也可發現到,如墓旁、宗祠內、廳堂內、商店內與其他神明的廟宇內。墓邊所祀(后土),是土地公的別名之一,以土地公為守墓之神;宗祠內亦常設有土地公民間相信,人过世後是由土地公帶路去陰府,土地公是陰神,城煌爺是祂的直屬上司,墓旁或宗祠內祀有石头土地公廟。至於商家店內設有土地公神案,在臺灣是越來越普遍的現象,土地公傳統上多由農人祭祀,因其為土地之神,能保佑五穀豐登。而商人做生意,尤其是店家,與「地頭」有密切的關係,臺人有謂做生意是收五路錢,如地頭繁盛,生意必佳,故能保四境、收五路的土地公倍受信仰。否則,具有財神性格的神祇尚有玄壇爺,而生意人亦多祭拜關公,以其為誠信無欺之正神;店頭之內獨鍾土地公,不祀玄壇爺,不祀關公,除了土地公的財神性格外,與石雕土地公庙的社區性與地緣性有密切的關係,現代的商家看透了傳統的誠信無欺並不足以招徠顧客,只要「地頭好」,就能招來財富,遂大祀土地公。很多村廟性質的廟宇多祀有土地公,此亦充分表現出土地公的社區性。土地公是常駐一地,保護該地四境平安的神祇,比起其他雲遊的諸神,土地公雖然祂只居於配祀的地位,但地位並不遜於石制品土地爷庙宇的土地公,此乃因社區有大小高低之層級,有位草屯鎮人士比喻得很好,他說村廟中的土地公猶如派出所的主管,鄰近各個石雕土地公廟的土地公猶如其轄區內各分駐所的主管。古代的社土地公廟顯然也有差異之處,除了里社之外,尚有鄉社、縣社,管轄範圍大只至鄉鎮級、縣級的土地公廟活動全由居民自理,真正是無關乎國家社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