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公是人们普遍敬奉的神灵。土地神起源于古代的土示、地示。古代以里社为基层行政单位,明代每社立社稷坛一座,“社为五土之祇,稷为原隰之祇,能生五谷,有功于民,故祀之。在乡村印度红神龛(佛框)石雕很多,每家每户就有一个立在大门前的左边或右边,三面壁式结构,简易,但非常规整,村民对之非常恭敬,小庙门上的对联总是新的。各县都设立社稷坛,“坛制北向,东西二丈五尺,南北如之,高三尺四寸,出阶各三级,坛上九丈五尺,东西南各五丈,瘗坎在其西北,以垣缭之,立四红门,人由北门入,每年春秋二仲祭之。在乡村,随处可见供奉着土地公石材神龛,土地公的神龛前总是香火缭绕,虔诚的农人总是用高规格的仪式来祭拜自己的衣食父母。
在台湾无论是城镇的街头巷尾,或是在乡村的田头田尾,都可以看到数不胜数的大大小小、形状不一石雕神龛。在台湾众多的神灵中,土地神是个小神,掌管一小块地方,如一区、一里、一村之杂事。土地公崇拜源自我国古代对土地的崇拜。以前为天子诸侯祭拜的“社稷”。“社”就是土神,“稷”就是谷神。正规的称呼则是“福德正神”,在民间多称之为土地公、伯公、福德爷等。关于土地公的来历,传说的是一位心肠善良、温厚笃实、乐于助人的形象。根据这形象雕刻出来土地公神像,是一位白须、白发、笑容可掬、福态吉祥的老人,似古时地方员外的打扮,头戴帽,帽檐两条布须下垂抵肩。一般穿着是普通便服,面庞圆而丰盈,两眼微眯,露出慈祥的笑容。台湾的印度红神龛(佛框)石雕有极大的,气派堂皇。也有极小的,只有四片石片,一片作顶,三片做墙,也可作为土地庙。有的甚至没有屋住,只在一棵树下,摆上香炉供奉,或在一块石头上,画道符或贴个“春”字即是代表土地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