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中国的制造业就是世界工厂,依靠劳动力等优势积累了大量世界订单。但假以时日,这些传统优势消失,我们未来的新优势究竟在哪里?”
日前,首钢基金参加CANPLUS联合飞书主办了一场主题为“与AI共舞:重塑组织”的沙龙。作为此次沙龙的特邀嘉宾之一,黑湖科技创始人兼CEO周宇翔结合自身的实践经历,
分享了一位连续创业者对中国制造业数字化以及AI如何真正进入工厂的思考。
他坦言,目前中国制造业仍然缺乏对工厂数据的沉淀,尤其是结构化、关联化的高质量数据。而这一点关乎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速度与质量。
黑湖科技创始人兼CEO周宇翔
需求驱动制造:小微企业的数字化动力
黑湖的客户中,约70%为ToC企业,比如蜜雪冰城、沪上阿姨、蒙牛等。为何数字化在这些行业跑得更快?我们认为背后可能有这样一个底层逻辑,即中国的数字化主阵地是围绕供应链开展的。
这些离消费终端更近的产业,通过更精准的消费者画像,打破传统的以产定销模式,变得话语权越来越强。以前是设计驱动制造,现在是需求在驱动制造。
流通端的数字化也在过去十年发生了巨变。两端的数字化合并冲击生产端,所有工厂都面临两个选择:一是继续为大pin牌代工,但利润空间已经基本固定;二是服务新兴的国产品牌,如完美日记、花西子等。如果选择后者,在消费端需求个性化和流通模式变革的加持下,工厂的毛利能得到明显改善。
我们非常希望为工厂进行数字化赋能,帮助那些还在犹豫是否选择第二条路径的工厂,具备柔性响应的供应链能力——当它选择去做非标生产的时候,能从容不迫地实施个性化制造模式。
基于这一愿景,黑湖从Zui初只盯着头部客户、将西门子等作为假想敌,到2020年终于想清楚自己的方向。前期的大量客户走访表明,相较于大型企业,小微企业需要的是数据捕获能力强、各生产环节间能快速响应的轻型系统,甚至一个小程序即可。于是,我们针对制造场景的第一个产品——黑湖小工单应运而生。
小工单的思路非常清晰:产品形态一定要足够轻,价格一定要足够低。2021年3月,该产品正式上线。截至2023年7月底,累计已有过万家客户。
如何切入数字化:产业链而非单个工厂
当我们的产品覆盖到一定客户体量时,令人惊讶的事情发生了——两家新能源汽车的头部车企主动找上门来。
众所周知,整车厂这类成熟公司,往往都引进过SAP,后来又自建管理系统。其自身运转效率非常高,但由于上游厂商无法跟上节奏,导致整体生产规划出现很大阻力。后来,它们在上游供应商工厂的定期验收走访中发现,有好几家供应商都在使用黑湖公司的产品,于是顺藤摸瓜找到我们,希望与我们共创能打通供应链上下游的解决方案。
数字化这件事,单工厂进行是行不通的,须得通过一条条产业链去进行链条化改造。
当云计算来到各行各业时,跨组织、跨法人、跨地域协同的价值会变得特别大。基于这个理念,我们正在开发新的产品。
以我们的客户之一麦当劳为例,其儿童套餐的玩具共由遍布东南亚的26家工厂生产。以前,全球玩具供应都一样,但伴随麦当劳在全球各地的联名拓展等动作,对地域性产品以及如何链接全球各地标准、实现快速交付等细节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可以预见,产业链间深度协同这件事,一定会加速发生。
我们预测,当跨组织的协同体系构建起来以后,中国的供应链包括制造智能化将会产生巨变,可能在单点工厂完成数字化的前提下,工厂之间产生网状连接的形态。整个供应链条上的品牌或者工厂,都会因为协同的需求,共享部分生产数据以进行更高效的协作,从而灵活响应市场需求,Zui终普惠消费者。
撬动AI:需要思考的三个问题
从数据的维度去看待AI并发挥其能量,我觉得无论供应链还是工业数字化,可能都有三个问题需要思考。
第一,能否将线下数据变成结构化、关系化、高可用性的高质量数据,不管是上到云还是上到私有的服务器上面。
第二,能否在新的自动化要素比重逐渐提升的趋势中,实现实时、精准的端到端分发。如果能做到每一个生产要素的实时分发且有数据上传,这个闭环就叫做协同。协同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循环之下会沉淀出很多的数据。当AI加入后,数据的分析解读和智能应用或许将会合并,直接为使用者输出决策。这就要求我们将沉淀数据这一基本功练扎实。而基于不同数据组的训练,未来垂直领域的中小模型也会相继诞生。
第三,AIGC可能会从根本上改变用户和软件的互动。传统模式下,我们的工人要去使用软件,但可以设想,未来人和软件的互动也许可以变成一个聊天窗口,后者可以直接收集指令和信息,将其解析为结构化的数据。
要推动这一进程,需要尽量多的工厂敢于迈出数字化的第一步。当数据准备妥当,公司便需要思考,如何在启动AI项目时便对数据进行规划。企业需要思考:进来的数据是否可用、质量如何。应该要有一些具备专业度、有经验的员工,在筛选数据时便给到专业的视角,并帮助企业在数字化项目执行过程中,平行地进行保驾护航。
沙龙活动现场
自2016年创业至今,每次跑工厂时,我都有一个非常深刻的感触,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小微企业才是中国经济的强大引擎。大企业实力雄厚,转型相对缓慢;中型企业由于具备一定基础,数字化的能力会被卡在一个水平难以转圜。而小微企业由于特别灵活,很容易通过数字化实现显著提效,甚至在原有产品基础上迅速拓展品类。激发它们的活力,才能让制造业真正具备持久的生命力。
摘自:参加CANPL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