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带来的启示
谈及国内电商自建物流的代表公司,不难让人联想到京东。京东从2007年开始自建物流,2021年在港交所主板上市,2021年京东物流总收入达1047亿元,同比增长42.7%,其中来自除京东的外部客户收入达591亿元,同比增长72.7%,占总收入比例达56.5%。
与亚马逊相似的内需驱动的发展逻辑,京东从一开始就在做,发展到,京东坚持做物流已经15年了。
但早在京东自建物流的初期,市场上就围绕“自建物流的高昂成本”等问题进行过争论,一度更看好“电商+第三方物流”的合作模式。随着时间推移,自建物流的优势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其核心原因在于,随着用户对电商配送时效性的要求提高,履约质量和效率正在成为电商竞争的关键。
要提升物流的时效性,关键莫过于“后一公里”的配送。京东物流已经在中国33个城市运营了43座"亚洲一号"大型智能仓库,2021年新增11座,它们深度覆盖二三线及以下城市,大大提升了偏远地区的配送时效。去年京东物流在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6个国家新建自动化海外仓,全球保税仓及海外仓数量近80个。
亚马逊现还着眼于与美国各地即将倒闭或关闭的购物中心进行谈判,欲将废弃的百货商店改造为仓库。据Wall StreetJournal消息,2020年,亚马逊与美国大的购物中心所有者西蒙地产集团(Simon PropertyGroup)进行谈判,但至今还未有实质进展。
“后一公里”的配送成本不断增高,消费者越来越期望免运费,零售商和物流供应商则越来越多地在承担这些成本,物流流程必须不断优化来缩减这方面成本。京东和亚马逊都选择布局科技来实现更高的效率,这种布局一方面是通过自研+外包的方式,另一方面则是通过战略投资来发现、扶持的物流科技公司。
在数字化运输方面,去年,京东推出国内首批无人配送车,特别是在疫情期间,有效减少了人与人接触传染的风险。而在无人配送和自动驾驶上,京东于2020年和2021年分别与厦门金龙和北汽集团达成战略合作,通过合作伙伴在汽车领域的无人驾驶技术实现京东无人配送车的交付和上线。
而亚马逊在近年的对外投资中,也不乏对无人驾驶技术的投资:去年6月,亚马逊收购人工智能无人驾驶技术研发商智加科技;2020年以12亿美元收购无人驾驶汽车研发商Zoox;2019年参与Aurora的B轮融资。
早在2013年,亚马逊就开始探索“后一公里”无人配送的可能性,前后推出了PrimeAir原型无人机和六角形混合动力无人机。亚马逊六角形混合动力无人机在2021年获得了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的许可,却在同年6月发生严重安全事故,导致亚马逊的无人配送业务经历9年发展至今仍未实现商业化。
但其近两年在无人驾驶技术和电动汽车领域一级市场的频繁出现,或是预示着不久的将来,亚马逊将改良其无人配送机为无人配送车,迎合疫情时代的提高其配送效率。除了自动驾驶之外,亚马逊投资的电动卡车制造商Rivian,这家公司正在努力在2024年底前向亚马逊交付10万辆电动货车。
在“货”上,京东物流在诸多"亚洲一号"大型智能仓库中利用自动导引车AGV和先进的机器人技术,提高了仓储工作环境的安全性和效率。而这一点也正是亚马逊刚成立的AIIF所想要达到的目标。